洞察智慧医疗产品的真需求

做好一款产品真的很难,尤其一款好的医疗产品更难。

做智慧医疗产品,行业壁垒高、患者渗透成本高、盈利模式跑空,商业模式不清晰、需求不定向、政策界限多。这是我遇到过的问题。

对于这一领域的产品来说,不仅仅面对的是设计、调研、测试上线。其实更多更重要的还是BD能力。医疗产品属性就是太过于依赖业务,你想想假如不懂就医具体流程、不懂医护工作流程等等,跨行的兄弟们该从何下手?

思考一:如何解决行业壁垒?

借力,假如没有医疗基因的公司想要去涉入这个领域,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力,与医疗基础业务的公司合作,做上层服务业务。

举一个例子,我们在做智慧病房业务,智慧医院的业务所有的信息基础都来源于项目医院的HIS厂商,是否可以通过一个HIS厂商产品将自己公司的只要业务组合起来,或许能成为破局点,例如费用清单的查询就是高频且有留存性的一个功能。

思考二:患者渗透成本高?

用户痛点就是恐惧,对疾病预后未知的恐惧,对疾病治疗费用未知的恐惧等等。

那么如何从医院的一个患者渗透到一个家庭的渗透效果,那就是帮他们消除恐惧,科普恐惧。医疗需求,是作为人的最底层需求存在的刚需,回避不了,无法抵抗。

举个例子,有一篇文章是写一种疾病界定分类,再说如何去防治。《曾是重症糖尿病患者,他坚持这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》这种的文章可以说每个家族微信群都有看过,传播速率非常之快。

当然我不是教大家去做这种营销的文章,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宣教,尤其是健康宣教是最好的渗透手段,成本且低。

思考三:商业模式,盈利模式与政策界限的融合

智慧医疗行业是一个对政策敏感的行业,大部决定权都把握在政府侧。/我们在2017年落地推广智慧病房的时候,很多医院因为没有政策要求,医院对于这种新型的设备与产品是处于排斥的态度。

直到2018年我们的前线业务员反馈回来的是大部分医院是开始接受这些产品,我不断的从患者服务以及医护工作流程入手,因为这两个重要用户有需求了院方才会考虑采购,当时的切入点是做好医院的患者满意度。

再到了2019年政策智慧化改造下来对于评级要求有限定的时候,在此基础上,基于互联网创新医疗服务模式,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患者分群的垂直健康服务,最后得到了医院的青睐。

所以,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,盈利模式需要跟政策走,其商业模式就是帮助医院移动互联网化,连接患者,连接医护工作者,连接远程诊疗与分级诊疗体系。

还有最重要的是活着。

思考四:需求不定向

医疗需求特点是多样化的,医疗供给特点是量少且集中。如何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,如何高效解决医患、医院的问题,业务熟悉程度是重点。

需求的不定向,是我遇到过最棘手的问题,如何把项目平台化?

对于医院医疗服务需求的把握,例如移动查房等。需要手握医护的工作流程,移动查房的业务流程,医疗产品如果对需求没有把控力,很难去设计相关的医疗产品去服务医院与患者。

除此之外,只有不断地调研、整理案例、业务实践,用户需求得以有效疏导,用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和实践经验,结合新时代下医疗政策的要求,洞察医院的真需求,解决患者的真难题。

思考五:医疗产品设计的主要核心是什么?

医疗始终是围绕着医院主题来展开话题的。因为在医疗领域,医院永远是医疗服务的主体,不能脱离主体天马行空的去做一些产品。

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强调要颠覆创新,毕竟这是一个容错率极低产品,他们的行为是特定的,更重要的是传承创新。

信任与权威。而依托医院开展的互联网创新才更能获得患者的信任。在有效的强大背书后面才能有更多的案例可以去实施。

2016年我做过慢病管理服务,护理护工上门服务等等。一开始是想要从养老院、大健康机构入手,原因是切入门槛低,我们缺乏医疗资源,想找一些试验田进行验证市场。跑了一大圈回来发现如果没有医院验证,背书的东西其实用户是不会买单的。

然后尝试去跑医院市场,注意是公立医院,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也是宣告失败的。

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民营医院?这个留给大家思考了。

还要以人文本去设计产品,让医疗有温度。中国医院信息化仍然无法实现以人为本,打通服务与管理到人的“最后一公分”。移动互联网医院一方面通过患者移动服务平台连接患者,让患者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医疗服务,参与诊疗过程,让服务行云流水。

另一方面通过医院移动工作平台连接医护工作者、医疗管理者、医院决策者,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沟通、分享、协作、处理业务、做出决策,让管理触手可及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:爱思学网—秀水美地在线教学平台 » 洞察智慧医疗产品的真需求

赞 (1)